信用中国(山西)

【诚信建设万里行】攻坚“执行难” 法院有新招

发布时间: 2018-08-10 08:56:48 | 来源: 新华网 | 专栏: 诚信建设万里行

司法案件“执行难”,是公正司法的难点,也是社会诚信的痛点。在人民法院“基本解决执行难”战役的关键时刻,各级法院创新思路、持续攻坚,破解“执行难”成效凸显。

 

震慑“老赖”显成效

“你们是哪个媒体的,为什么来监督我们?”

“媒体是来监督办案的!”

这是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、执行局和青海高院近日共同组织的现场直击高原“执行风暴”活动中的一幕。在媒体记者和“围观”网友的见证下,执行干警对大门紧闭的被执行公司强行开锁。匆匆赶来的公司负责人一开始态度还很强硬,但在执行法官义正词严的劝诫下,最终还清了欠款。

“互联网媒体直播,拉近了社会公众与法院执行工作之间的距离。”最高法执行局执行指挥调度室主任万会峰说,“这既能破除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疑虑和神秘感,更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,推动社会诚信建设。”

全程直播案件执行,让人民群众见证正义实现。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地方法院自今年5月开展第一期“决胜执行难”全媒体直播以来,已在全国各地开展直播活动15期,网络观看达到2.2亿人次。

“直播”“曝光”让失信者颜面扫地,信用惩戒让老赖们“寸步难行”。

据万会峰介绍,最高法和国家发改委等60个单位签署文件,采取惩戒措施150项,对失信被执行人形成全面威慑,“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”的局面已经形成。

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,限制458万人次购买动车、高铁票,累计拘留失信被执行人27.9万余人次……在强大的震慑面前,各地被执行人主动履行裁判文书的比例正在稳步提升,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数也有所下降。

 

“强制”执行要靠“大智慧”

8日中午,记者跟随法院执行干警,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处海拔3000多米的草场承包经营权权属纠纷强制执行现场。

虽然被执行人情绪依然有些激动,但案件最终得以顺利执行。“判决下来后,我还是拿不到判给我的草场,当时愁得慌,现在终于解决了。”执行申请人激动地说。

“不少案件涉及亲属、家庭关系,强制执行前也要做好调解工作。”海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主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张青武说,此次执行前,县法院、乡党委政府、村两委与申请人和被执行人进行多次沟通,有效推动了案件执行。

破解“执行难”,要下大力气,更需“大智慧”。

据了解,全国法院正在建设完善统一的执行办案平台,从而实现全国四级法院案件执行的“统一管理、统一协调、统一指挥”。

同时,最高法密集出台涉执行规范性文件,规范执行裁量权和实施权,使执行权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、有章可循,“刀刃向内”整治消极执行、选择性执行、乱执行等问题。

“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全国4万多执行干警在一个平台上办案,加强关键节点管控,统一了全国法院执行办案标准和流程。”最高法执行局局长孟祥说,通过“智慧执行”,将执行进度、执行程序、执行结果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,针对不同类型执行案件分类施策、精准发力。

 

“黑科技”助力破解“执行难”

2018年1月,河北盐山县一起工伤赔付案进入强制执行阶段。为了寻找被执行人的一辆大货车,执行法官与交管部门配合,通过卫星定位,在距离县城30公里外的某停车场将车辆找到。

破解“执行难”,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。

2014年起,最高法建成网络执行查控系统,通过信息化、网络化、自动化手段查控被执行人及其财产。目前,系统查控范围已达到3800多家银行,可以查询存款、金融理财产品、船舶、车辆、证券、网络资金等16类25项信息。

执行工作中的“黑科技”,并不限于查人找物。

2012年,浙江、江苏等地法院率先试水网络司法拍卖。2017年3月起,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,有效加快财产处置效率,消除权力寻租空间,斩断利益链条。

目前,网络司法拍卖在全国法院的覆盖率达90%,基本实现这一工作环节违法违纪“零投诉”。

用好信息化手段,搭建人民群众与法院执行工作的沟通桥梁。今年4月,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法院搭建起“阳光执行”线上信访接待平台,让当事人“案件执行有问题,随时上网问法官”,执行法官在收到当事人留言后的48小时之内必须进行回复。

记者同时了解到,各级法院将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,进一步完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,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。今年之内,查控范围将有望扩展至婚姻登记信息、低保信息、社会组织登记信息等。